路上开车扎到钉子,或者出现爆胎是很常见的事。这时,大多数司机会选择使用备用胎。殊不知,这小小的备用胎竟也暗藏“潜规则”。
同样是轮胎,备用胎却小了一圈,材质也与常用胎存在很大差异,这一在很多家用汽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却被很多消费者忽视。1月12日,在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与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庆市消保委)在京联合举办的“共同努力保障备胎有备无患——汽车备胎消费安全大家谈”活动现场,“备用胎小一号”问题受到空前关注。
小一号已成行业惯例
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的道路交通安全专家、汽车技术专家、法律学者、车企代表、消费者代表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汽车备胎如何从适应中国现实国情和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出发,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小一号已成行业惯例。”重庆市消保委开展的一项“家用汽车备胎配置情况及消费者认知调查”显示,不同品牌汽车的备胎配置情况各不相同,部分汽车备胎尺寸、材质与常用胎存在很大差异,而许多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情;有些配置非全尺寸备胎的企业未向消费者履行法定的商品和服务告知义务。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有车族。对方表示,备用胎放在后备厢内,平时几乎不会关注,即便遇见特殊情况要临时使用,等原配轮胎修补或更换新的以后,也会将备用胎换下。
“不仔细看还真难发现。除了轮胎宽窄,备用轮胎的轮毂也与原配车胎有区别,上面的胎纹大小、纹理深浅等都不同于原配车胎。”车主刘先生称。
据介绍,备用胎“小一号”其实是“非全尺寸”备胎,这些备胎无论在宽窄、胎纹大小、纹理深浅、轮胎直径等方面都不同于常胎。作为消费者,尤其是新手由于宽窄备胎不一样,着力点、牢固度都不一致,高速行驶、拐弯或出现紧急情况时,会造成安全隐患,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翻车事故。
调查中,一些汽车经营者反映,配置“非全尺寸”备胎,是国际惯例。
对此,与会专家认为,“这不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虽然“非全尺寸”备胎在西方发达国家并不鲜见,但在中国“水土不服”却是不争的事实。使用小尺寸备胎,会影响到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从而带来使用中的安全隐患。而且,就目前我国路况和汽车售后服务网点分布情况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特别是在维修条件薄弱、道路状况恶劣的地区。因此,“非全尺寸”备胎就整个汽车来说,是个局部易忽略的小问题,而就消费者来说,却是个关系到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的大问题。
国家未出台相关标准
对于备胎“瘦身”的现象,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上,无论是上百万元的高档车,还是几万元的经济型车,均存在备胎小一号的现象。
汽车备胎该怎样配置,到底有没有标准?据介绍,目前国家没有出台关于备用轮胎的相关标准或规定。“国内或国外的一些汽车生产商都存在备用轮比常用车胎小一点的情况。”在经营者看来,厂商提供小一点的备用胎能减少成本,还能减轻车身重量、减少占用车内的空间。况且,备用轮胎是不能长期使用的,只能是临时应急使用,当到达目的地后,就应更换正常轮胎。业内人士介绍,以800多元钱的普通备用胎为例,窄胎能便宜100多元钱,对于年产10万辆车的企业而言,能节省上千万元。
对此,一些消费者持反对态度:“既然是应对突发情况,那么备用胎就应该与原胎一样。”如果尺寸比原胎要小,车子装上备胎后就会与其他3个轮胎的比例不协调,装上这种“蹩脚”的备胎长时间行驶,安全性令人担忧。
“汽车厂商应摒弃所谓的国际惯例,提高备胎配置标准,配备与常用轮胎规格、材质一致的备用轮胎。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完善备胎相关的生产和使用标准。”与会专家呼吁。
中消协秘书长杨红灿表示,2012年中消协将年主题确定为“消费与安全”。本次活动是该主题发布以来开展的首场消费安全专题活动,也是其去年启动的“汽车安全服务规范与消费教育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消协与重庆市消保委联合发出建议:家用汽车备胎的使用安全应当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经营者应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汽车厂商应尊重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提高备胎配备标准,配备全尺寸备胎,以更高标准维护消费者的安全;相关部门应加快出台备胎配置规格标准;汽车经营者应扎实开展消费教育工作,积极普及汽车消费安全知识。《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