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 首页 >> 正文

山寨蜂蜜频频现市 新颁国标仍难遏制

更新时间:2011/12/16 9:53:13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

 

近月来频频曝出的各类蜂蜜产品遭遇“假蜜门”事件一直余波未了,作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蜂蜜产业,饱受造假的侵害和困扰。

 

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多个省市蜂蜜产品质量抽检结果表明,蜂蜜产品合格率堪忧;深圳市消委会公布的今年该市蜂蜜产品比较实验报告称,其中80个批次的蜂蜜合格率仅为60%15个批次的蜂蜜是以糖水代替,包括绿化园牌龙眼蜜、月皇山牌洋槐蜂蜜等。更为严重的是,销售假冒蜂蜜产品的沃尔玛超市竟然拒绝将其立即下架,继续售卖约10天后,经消委会反复督促才停止销售。同期间,有关部门公布的蜂蜜质量检查结果显示合格率也只有62.5%,调查其因是有不少黑心厂家在蜂蜜中掺入了蔗糖以假乱真。

 

深圳检测机构透露,质量不过关的蜂蜜中,有不少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合格,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指标偏低,说明蜂农为了产量,急功近利,缩短了蜂蜜加工酿造过程,甚至直接给蜜蜂喂食了葡萄糖和果糖。“还有一种可能是直接在蜂蜜中掺入了其他糖类物质。”该检测机构有关人员表示,此次抽查还发现3批次蜂蜜的蔗糖含量超标,多为外省企业生产。专家指出,这样的蜂蜜,营养价值和口感都会大大降低。

 

和假花生油、假珍珠粉等产品质量问题一样,行业造假核心无外乎低成本和高利润。拿蜂胶来说,正品纯蜂胶每公斤在800元以上,其冒充品树胶连正品蜂胶价格的1/5都不到,经过对树胶的精加工,最后形成产品的成本也不到正品的一半。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作坊式的蜂产品生产厂家便昧了良心,搞出假冒伪劣产品来蒙骗消费者。

同时,和所有行业造假产业链一样,蜂蜜产业造假也有一些不良企业直接参与其间,扩大假货规模。排除技术识别的难度和中间某个环节造假带来的疑问,蜂蜜产品生产厂商和原材料提供商其实对于假货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在利益面前,这些小企业完全摒弃社会良知,直接将这些用蜂蜜仿制品制造出的产品推到消费者的面前,大肆赚取黑心钱。

 

中国蜂蜜产品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综合各方面的数据推算国内蜂蜜造假的数量应该在8~10万吨之间,占每年消费量的1/5。而且蜂蜜造假由来已久,手法多样且不断翻新,截至目前已知的造假方法有:在蜂蜜生产期间用白糖或者糖浆直接喂养蜜蜂;将糖浆掺在蜂蜜中或者直接勾兑包装出售;在同为真蜂蜜的情况下把价格低的掺入到价格高的当中以次充好等。

 

此前,卫生部以201112号公告的形式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 14963-2011),于今年1020日正式实施。新国标由对原来的原料要求改为了对蜜源的要求,增加了蜂蜜的定义。新国标要求,蜂蜜是天然物质,凡经过化学工序加工的成品,只能称为蜂蜜制品,不能称为蜂蜜。标准还明确规定,100克蜂蜜中至少含有60克果糖和葡萄糖。柑橘蜂蜜、桉树蜂蜜、荔枝蜂蜜等的蔗糖含量要小于或等于10/100克,其他蜂蜜则要求小于或等于5/100克,还设置了果糖、葡萄糖、蔗糖等的限量规定。此外,新国标还对蜂蜜在感官和理化指标上进行了要求,并增加了污染物限量、兽药残留限量、农药残留限量等项目检测。

 

该标准发布后,引发了全国蜂蜜产品行业内诸多争议。个别企业表示,新国标的出台,对于肃清蜂蜜行业毒瘤,促进蜂蜜行业规范进一步细化,的确是一种进步。但要想彻底击破蜂蜜产品掺假造假这块“顽石”,还存在诸多困难。有业内人士称,对常规用于蜂蜜的真实性检测项目,如TLC、碳同位素、外来酶和SM-R,在最新公布的蜂蜜国标中竟然无一列入,只检测一项碳四植物糖,造假蜂蜜基本上可以通过检测。这意味着,符合新国标的蜂蜜,也不能避免监管真空,并不能真正保证蜂蜜的纯正。

 

近期,记者走访部分大型超市发现,很多品牌蜂蜜,都标示有“纯正”、“天然”、“原生态蜂蜜产品”等字眼。然而,仔细阅读标签的配料表中,大多仅标注了“蜂蜜”字眼,极少数品牌蜂蜜会标明含“果糖”、“葡萄糖”等。比如,记者购买了一瓶北京某知名品牌蜂蜜,标签上注明为一级品,配料表中仅标明是益母草蜂蜜。对此,不少消费者就表现出这样的疑惑,即使仔细看标签,也很难判断哪些蜂蜜是纯蜂蜜。业内人士表示,有些企业使用大米糖浆替代蜂蜜,再添加香精等原料,颜色与纯正蜂蜜几乎一模一样,其理化指标也符合现行国标,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识别这种假蜂蜜。

既然消费者单从蜂蜜外包装上无从判断蜂蜜好坏以及是否造假,那么现行实施的蜂蜜新国标是否对此进行了规范?业内人士称,新国标属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此标准并不能有效遏制蜂蜜造假。蜂蜜行业是个很有特点的行业,蜂蜜产品的生产及加工,更多的是一个物理过程,它很难改变蜂蜜产品本身的品质,只有把控住了源头,采得好蜜,才能真正生产出来高品质的蜂蜜产品。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王竹天表示,如果用新标准来彻底杜绝假蜂蜜的嚣张气焰还不太可能。而对于市场上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国标就显得相对滞后。鉴于维护蜂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净化蜂蜜产品市场不仅需要坚定不移的执法决心与持之以恒的监管力度,更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必要的执法环境。而且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多个环节,牵涉企业利益、部门形象、政府政绩等多方利益,重罪惩处食品安全犯罪势必遭遇重重阻力,这就需要各相关部门加大联合执法的力度,确保给消费者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中国质量报》